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电感
  • 书接上回:了解到低频RF1D是采用电感耦合的方式进行通信,其典型工作频率是125KHz技术和134.2KH技术后。在本期小课堂阿库将为你讲讲低频RFD的应用场景与案例!
  • 低频主要采用电感耦合的方式进行通信,其工作频率范围为30kHz~300kHz。
  • RFID常用工作频率包括低频125kHz、134.2kHz.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930MHz,微波2.45GHz,5.8GHz等。因为低频125kHz、134.2kHz,高频13.56MHz系统以线圈作为天线,采用电感祸合的方式,其工作距离较近,一般不超过1.2m,带宽在欧洲及其他地区限制为几千赫兹。但超高频(860~93Uh1Hz)和微波(2.45GHz,5.8GHz)可以提供更远的工作距离,更高的数据速率,更小的天线尺寸,因此成为RFID的热点研究领域。
  • 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数据的交换。发生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的耦合类型有两种。
  • 工作在125或134kHz低频(LF)或者13.56MHz高频(HF)范围内的电感回路无源RFID系统,其工作距离仅限于大约1m的范围。UHF RFID系统工作在860至960MHz以及2.4GHZ的工业科学医疗(ISM)频段。其具有更长的工作距离,对无源标签而言典型工作范围为3至10m。标签从阅读器的射频信号接收信息和工作能量。如果标签在阅读器的范围内,就会在标签的天线上感应出交变的射频电压。该电压经过整流后为标签提供直流(DC)电源电压。通过调制天线端口的阻抗来实现标签对阅读器的响应。这样一来,标签将信号反向散射给阅读器。
  • 滤波是信号处理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通常减少直流当中的交流成分并获得比较平滑的直流电,在整流之后都要经过滤波电路,滤波常用的元器件是电容、电阻以及电感,这三个均属于无源器件,下面介绍无源滤波电路常用的五种电路形式。
  • Q值一般统称品质因数,它是衡量一个元件或谐振回路性能的一个无量纲单位。简单地说是理想元件与元件中存在的损耗的比值。这个元件可以是电感、电容、介质谐振器、声表面波谐振器、晶体谐振器或LC谐振器。Q值的大小取决于实际应用,并不是越大越好。例如,如果设计一个宽带滤波器,过高的Q值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将使带内平坦度变坏。在电源退耦电路中采用LC退耦应用时高Q值的电感和电容极容易产生自谐振状态,这样反倒不利于消除电源中的干扰噪声。反过来,对于振荡器我们希望有较高的Q值,Q值越高对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和相位噪声越有利。
  •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中间件介于RFID 阅读器和上层应用之间,用来屏蔽不同型号的阅读器和各种协议标准的标签,为上层应用软件提供统一接口。另外,还负责整合和过滤数据,产生报表,工字电感器减少应用层软件的处理负担,使海量标签数据的传输和应用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外的RFID 中间件体积庞大,只适用于PC 机,不能移植到嵌入式阅读器中。本文提出一种可直接运行于各种嵌入式阅读器设备,基于EPCglobal ALE 标准的嵌入式 RFID 中间件,并详细研究其中的标签数据处理流程。
  • 提出了一款适用于移动终端的多入多出(MIMO)手机天线。该MIMO天线由两个中心对称的天线单元构成,采用耦合馈电方式,拓展了天线带宽,保证了天线的小型化。通过地板中间引入T型枝节,天线单元之间用中和线进行连接,达到提高天线单元间隔离度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能够覆盖824 MHz~960 MHz和2 300 MHz~2 600 MHz两个重要工作频段,中和线上加载的集总电感元件能有效减小中和线的物理长度。对天线进行了实物加工测试,实物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吻合。
  • 匹配电路使用电容器和电感器,但是实际的电容器和电感器与理想的元件不同,有损耗。表示该损耗的有Q值。Q值越大,表示电容器和电感器的损耗就越小。
  •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和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射频标签(Tag)和射频读写器(Reader)。在RFID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物体上,当带有射频标签的被识别物品进入读写器的可识读范围内,读写器自动以无接触方式将射频标签中约定的信息读取出来,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物品和收集物品标志信息的功能。
  • 射频(Radio Frequency) 专指具有一定波长可用于无线电通信的电磁波。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 体的自动识别。但是,就目前来看, RFID 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瓶颈,数据读取率不高就是其中主要瓶颈之一。
  • 本设计中应答器标签的频率为125 kHz,线圈的电感L约1.35 mH,这样可由式(3)计算出电容C的容值。另外通过调节电阻R(注意线圈也含有一定的电阻)来调节品质。
  • 本文提出了一种超小型433 MHz PCB天线,增益为-17 dB,达到了RFID系统的应用要求。天线半径为14 mm的半圆区域,在目前所有的文献中面积最小。该天线已制作完成,经过不断调试,在匹配了两个电感后,谐振频率达到433 MHz。该天线尺寸小,是一种性能较好,工程上实用性强的标签天线。
  •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其核心技术包括无线电射频、计算机软件硬件、编码学和芯片加工技术等多种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是多种跨门类科学技术的综合体。
  • 基于ZigBee的城市照明监控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采用了GPRS和ZigBee技术,不但可以采用电感降功率和电子整流器无级变功率等方法来节省路灯的用电量,还可以实时检测并控制照明设施状态。本文主要阐述照明监控系统中网关节点的软硬件设计方案。
  •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RFID技术在服务领域、货物销售与后勤分配、商业部门、生产企业和材料流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耦合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 本文的重点讲述X-RFID芯片高频模拟接口模块的设计.下面第二节和第三节描述了RFID 芯片的整个系统结构。第四节描述了13.56MHz RFID系统的电感耦合仿真模型和仿真结果。 第五节得出了结论。
  • 目前现有的技术中,油(液)位传感器共分两类:一类是用滑动电位器为基本检测元件,它是由浮子带动电位器,再用欧姆表检测其阻值,从而达到显示油位的目的,但当油垢覆盖电位器后,其阻值会发生变化,造成误差太大,甚至不能使用,使此类油箱传感器成为寿命很短的易损件。另一类是用电感线圈为基本检测元件。它是用浮子带动电感线圈,改变震当电路的震荡频率,再通过频率计检测其频率来测定油(液)位。
  • H4006的工作频率范围为10~15MHz,通常选用13.56MHz来进行身份识别。片内有一个64位可编程存储器,可用于存储相关信息。H4006的信息传输方式采用负载调制,编码为密勒码(Miller),数据传输速率为 26484波特(亦可为其它速率,但需预先选定)。由于H4006内含谐振电路和电源滤波电容,因而使用更方便。H4006在无线方式下为只读存贮卡,其编程采用在线编程方式。
  • 射频识别(RFID)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并获得了广泛应用。但作为一种无线射频技术,其电磁兼容(EMC)性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RFID涉及的频率范围甚广,包括低于135kHz、13.56MHz、433MHz、860-960MHz、2.45GHz、5.8GHz等多个频段。本文仅就低于135kHz和13.56MHz两个频段的电感耦合非接触RFID卡的电磁干扰(EMI)问题结合相关国际标准进行介绍和剖析。
  • 13.56MHz非接触卡工作在近场距离内,通过智能卡天线和读卡器天线的电感耦合(一种类似变压器的耦合)方式,从发射天线上获取能量和下行指令,用负载调制(LoadModulation)的方法向读卡器返回数据。
  • nRF2401是挪威Nordic公司推出的单片2.4GHz无线收发一体芯片。它将射频、8051MCU、9通道12位ADC、外围元件、电感和滤波器全部集成到单芯片中,并采用2.4GHz频带和0.18μm工艺,可提供ShockBurst、DuoCeiver、片上CRC以及地址计算编码等功能。文章详细介绍了nRF2401的结构特点、引脚功能和工作原理,给出了它的典型应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