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灵敏度
  •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助理教授Chen Po-Yen的带领下,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纳米材料应变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测量微小运动时的灵敏度提高了10倍,为提高工业机器人手臂的安全性和精确度迈出了重要一步。
  • 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灵敏度的测试方法及解决方案
  •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收发芯片Si4432和C8051F930单片机的无线射频收发系统。该系统由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组成。发送模块主要将要发送的数据经C8051F930处理后,通过Si4432发送出去;在接收模块中,Si4432则将数据正确接收后通过液晶显示出来,从而实现短距离的无线通信。该系统实现了低功耗、小体积、高灵敏度条件下的高质量无线数据传输。
  • 目前这些协议被统称为800-900MHz超高频射频识别。而这些协议都继承了高速应答,快速盘点,读写距离较远的特点。而这些热门协议产品的性能成为使用的关键。其中尤其是标签,处于竞争激烈的中心。射频识别标签单价较低,但是用量很大,对于设计制造就要求更高。由于标签设计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缺陷和不稳定,就必须由性能测试来把关。
  • 随着社会的发展,定位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现有的定位技术如GPS定位,红外定位等,考虑到精度,成本,可行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一些屏蔽物遮挡的局域定位的场合。射频识别(RFID)定位技术以其非接触、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等优点,在这种场合下成为一种重要技术选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 RFID标签芯片的灵敏度是芯片刚刚被激活所需的最小能量。灵敏度是标签芯片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它的大小直接影响RFID标签的性能,例如标签读/写距离等。因此标签芯片灵敏度准确测试是芯片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 无线射频识别(RFID)读写器的读写距离取决于诸多因素,如RFID读写器的传输功率、读写器的天线增益、读写器IC的灵敏度、读写器的总体天线效率、周围物体(尤其是金属物体)及来自附近的RFID读写器或者类似无线电话的其他外部发射器的射频(RF)干扰。
  • AMR传感器节点基本电路如图所示。电源部分由TI公司的APL5312-33起到LDU功能,电源输入电压为4.2 V,输出为3.3 V。磁场强度检测使用MMC2122MG AMR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寿命长、灵敏度高、能耗低和稳定性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电子指南针、GPS导航、位置感知、车辆检测和磁力测定。
  • 射频标签(RFID)是一项伟大的技术,但是有噪声的电源和其它一些因数可能会降低其性能。采用低频信号(比如130kHz)的RFID阅读器,如业内常用的TIRIS RFM-007B,对这个频率范围内的噪声就非常敏感。开关电源经常会产生这个频率范围内的噪声,因此为了得到最大的灵敏度,通常需要使用较重的、昂贵的线性电源。本设计实例在接收和空闲阶段关闭了开关电源,让模块使用C2中存储的能量继续工作。
  • 对于标签芯片,降低系统时钟频率是降低功耗、提高通讯距离的最有效手段。首先从理论上按照一种等效判决方法推导出PIE解码电路的更低时钟频率,提出了一种低时钟频率下基于ISO 18000-6 TYPE C协议的UHF RFID标签芯片解码电路的实现方案。设计的解码电路大幅度降低了标签芯片解码电路功耗,提高了标签响应灵敏度。
  • 通过对汽车电子标识在高、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其在高、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具有一定的降低。针对电子标识在高、低温环境下性能降低的情况,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和新疆吐鲁番市分别进行应用测试以验证其在实际低温和高温环境下的效果,所测试的数据和方法对建设和推广汽车电子标识系统具有重大意义,且为后续汽车电子标识的改进提供参考。
  • 本文介绍了超高频射频识别(RFID)标签灵敏度测试的原理、参数和实践。其中详细分析了灵敏度测试各项指标的物理意义和测试方法,给出了典型测试条件下发射功率、传输损耗、接收功率等参数的典型值。本文还提供了实际测试案例。
  • 给出了一种改进型的RFID读写器" title="读写器">读写器设计方案。介绍了各硬件模块,并给出了软件的总体流程、防碰撞" title="防碰撞">防碰撞算法及实现代码,最后进行了研发测试。对比基于射频芯片的RFID读写器设计,此方案提高了系统灵敏度和读写距离" title="读写距离">读写距离。本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用于开放式门禁系统" title="门禁系统">门禁系统。实践表明,该系统电路稳定,运行正常。
  • 发送模块主要将要发送的数据经C8051F930处理后,通过Si4432发送出去;在接收模块中,Si4432则将数据正确接收后通过液晶显示出来,从而实现短距离的无线通信。该系统实现了低功耗、小体积、高灵敏度条件下的高质量无线数据传输。
  • 提出一种测试UHF频段无源RFID标签芯片灵敏度的方法。该方法依据矢量网络分析仪和标签测试仪接口特性阻抗相同的特性,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标签芯片的反射系数,然后通过标签测试仪测试芯片和仪器接口的匹配损耗,进而计算标签芯片的灵敏度。利用该方法对NXP_G2XM芯片和ImPINj_Monza3芯片在800~1 000 MHz频段内灵敏度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datasheet进行对照,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最终证明此方法的准确性。该测试方法采用常规仪器对800~1 000 MHz频段内灵敏度进行测试,有重要实际意义。
  • 通过大量实验测试,对比分析和理论计算,确定了芯片表面未敷膜结构是影响RFID UHF电子标签灵敏度一致性差的主要因素。实验过程及结论对芯片结构设计、电子标签天线设计、电子标签倒封装贴片生产均具有指导意义。
  • 为更好地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RFID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达到更方便、更准确和更快捷地管理车辆的目的,从电子标签的理论开始,论述了电子标签的设计方法,详细分析了电子标签相关的参数,并采用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标签进行了仿真并加工出一款UHF频段RFID车辆无源陶瓷防拆电子标签,该标签已经被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实用新型专利,仿真结果与测量结果表明,该标签性能稳定、接收灵敏度高,并且具有防拆性,达到UHF频段RFID电子标签的设计要求。
  • 提出了一种基于CC2430 的便携式无线搜救器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根据佩戴在遇难人员身上的CC2430 射频卡发往搜救器的无线数据帧所含的RSSI 值,通过数学转换为遇难人员与搜救器之间的距离,从而判断出两者之间的距离以及遇难者所处的位置,并且运用调度算法优化了通信,增加了在通信繁忙时的数据传输的稳定。实验证明,该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度和灵敏度,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 RFID标签芯片的灵敏度是芯片刚刚被激活所需的最小能量。灵敏度是标签芯片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它的大小直接影响RFID标签的性能,例如标签读/写距离等。因此标签芯片灵敏度准确测试是芯片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 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是新型传感器的代表,具有集成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介绍了2种传感器的最新发展状况,包括测量精度、灵敏度、体积、转化机理、融合理论等方面。列举了2种传感器的应用实例,如仿生机器人、微纳卫星、计算机视觉系统等。分析了传感器发展的趋势,涉及精度、可靠性、微型化、微功耗、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
  • 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北海道大学电子科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钙离子传感器,这种传感器能对细胞内极微量(nM:NanoMora)水平的钙离子(Ca2+)浓度变化高度敏感,从而有利于分析与与钙离子动态异常相关的疾病。
  • 奥地利微电子公司(Austriamicrosystems)的的AS3992 “Simply Gen 2”UHF RFID读卡器IC,提供密集读卡器模式所需的滤波功能,并整合LBT级灵敏度和预失真设计。
  • 简要介绍了ZigBee技术协议以及CC2420和MMA7260的性能和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CC2420和MMA7260的无线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给出了具体的软、硬件设计方法以及实际测试结果。该系统选用高灵敏度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芯片MMA7260来采集机构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再通过支持ZigBee无线传输协议的CC2420把数据发送给接收装置。
  •  电子鼻主要由气味取样操作器、气体传感器阵列和信号处理系统三种功能器件组成。电子鼻识别气味的主要机理是在阵列中的每个传感器对被测气体都有不同的灵敏度,使系统能根据传感器的响应图案来识别气味。
  • 光纤传感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其具有的灵敏度高、耐腐蚀、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安全可靠等特点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这些特性也使它可以实现某些特殊条件下的测量工作,比起常规检测技术具有诸多优势,是传感技术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
  • 以前,RF测试相对简单。你可测量发射器的功率输出,借助频谱分析仪侦测噪声。在接收器端,则测量噪声和灵敏度。不幸的是,这些轻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 针对UHF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长距离HF频段的RFID信号检测方案,重点在于增强灵敏度、提高标签感应距离。先分析标签负载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反射信号的调制特点,再详细阐述检测通道关键环节设计与实现。
  • 提出了一种5.8GHz微波接收机电路设计方案,针对系统标准给定的要求,提出了接收机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介绍了具体电路设计,给出了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二代身份证射频卡芯片在工作场强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噪声,可能会影响卡片与读卡器系统的正常工作。本文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卡片调制信号幅值与读卡器灵敏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卡片噪声的检测和标定方法。这有利于合理地匹配不同厂家的卡片与读卡机具,改善兼容性,对二代证的大量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