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RFID世界网 > 技术文章 > 制造 > 正文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信息聚合技术

作者:李娜 陈晰 吴帆 李祥珍 来源:RFID世界网 2011-07-05 15:33:58

摘要:物联网应用于智能电网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能有效整合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资源,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水平,改善现有电力系统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本文针对物联网技术和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研究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总结了技术特点。

关键词:智能电网[14篇]  物联网[257篇]  信息聚合[0篇]  

    近两年,物联网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学术界对于物联网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还未完全达成一致,大部分学者认为物联网是通过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以及定位技术等自动识别、采集和感知获取物品的标识信息、物品自身的属性信息和周边环境信息,借助各种信息传输技术将物品相关信息聚合到统一的信息网络中,并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数据挖掘以及语义分析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物品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融合处理,最终实现对物理世界的高度认知和智能化的决策控制。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随之增加,而用户对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性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电力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迫使电力经营者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21世纪初智能电网在欧美的发展,为全世界电力工业在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智能电网提供了一种激励环境:电能消费者和第三方资产的合作,这种合作利用电网设施来控制费用和改善供电的可靠性,启发人们随时随地参与进来;通过实时共享电网的必要数据信息供大家利用,宽带通信的信息网络使信息共享成为现实;智能电网为实现供需合作提供盈利的机会和工具,通过高速、先进的分布式控制和电子商务应用来实现实时数据的显示和提交。智能电网建设是全球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战略部署,美国、欧洲等国家都针对智能电网建设制订了战略规划,我国也在智能电网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制订了详细的战略发展规划。物联网应用于智能电网最有可能实现原创性突破、占据世界制高点的领域。智能电网建设将逐步推动我国电力基础生产模式的改变,定位于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是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的实现,首先依赖于电网各个环节重要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和实时信息掌控,基于此,物联网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 梢”,可成为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1 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物联网网络结构

    图1描述了物联网应用与智能电网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测网络架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生产过程监测,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设备全方位防护、现场作业管理、户外设施防盗等。底层的终端设备完成智能电网的信息获取与汇集、数据融合处理与传输功能。图2描述了物联网应用于智能电网用户服务的网络架构。针对智能电网用户服务,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家电传感网络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无线传感安防系统、用户用能信息采集系统等,主要硬件设备包括智能交互终端、智能交互机顶盒、智能插座等。该系统与外部的通信主要通过电力线通信(PLC)、电力复合光纤到户(PFTTH)、无线宽带通信等通信方式相结合的宽带通信平台来实现。智能交互终端是实现家庭智能用户服务的关键设备,其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对家庭用电设备进行统一监控与管理,对电能质量、家庭用电信息等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指导用户进行合理用电,调节电网峰谷负荷,实现电网与用户之间智能用电。此外,通过智能交互终端,可为用户提供家庭安防、社区服务、互联网服务等增值。


图1 面向智能电网生产应用的物联网架构


图2 面向智能电网用户服务应用的物联网架构

    笔者认为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物联网应当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服务层。感知层主要通过无线传感网络、RFID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智能电网各应用环节相关信息的采集;网络层以电力光纤网为主,辅以电力线载波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实现感知层各类电力系统信息的广域或局部范围内的信息传输;应用服务层主要采用智能计算、模式识别等技术实现电网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控制和服务,从而提升电网各个应用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将具有多元化信息采集能力的底层终端部署于监测区域内,利用各类仪表、传感器、RFID射频芯片对监测对象和监测区域的关键信息和状态进行采集、感知、识别,并在本地汇集,进行高效的数据融合,将融合后的信息传输至中间一层的网络接入设备;中间层网络接入设备负责底层终端设备采集数据的转发,负责物联网与智能电网专用通信网络之间的接入,保证物联网与电网专用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在物联网中,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可采用多种方式并存的链路连接,并依据智能电网的实际网络部署需求,调整不同功能网络设备的数量灵活控制目标区域/对象的监测密度和监测精度,以及网络覆盖范围和网络规模。

    近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网络架构、工作机制、传输协议等方面已具备较成熟的理论体系。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从技术方案的角度来讲,网络功能仍集中于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三个方面,其技术特点总结如下:

    1) 数据采集倾向于更多新型业务。由于宽带接入技术的支持,物联网应用不局限于数据量的限制,在未来的大规模应用中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类型业务,如重点输电线路监测防护、大规模实时双向用电信息采集。
    2) 网内协作模式的数据传输。以网内节点的协作互助为基本方式,解决数据传输问题。以各种成熟的接入技术为物理层基础,从MAC层以上,通过多模式接入、自组织的路由寻址方式、传输控制、拥塞避免等技术实现节点协作数据传输模式。
    3) 网内数据融合处理技术。物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向用户提供物理世界信息的传输工具,同时还在网络内部对节点采集数据进行融合处理,是一个具有高度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信息加工厂,用户端得到的数据是经过大量融合处理的非原始数据。

    2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信息聚合技术 

    2.1 物联网信息聚合技术简介

    物联网信息聚合技术是在传输数据的同时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与融合并行。数据在由采集终端到用户终端的传输过程中,完成了复杂的信息处理流程,而具体的信息处理方法则根据不同的网络应用需求进行设计和实现。

    网内协作模式的信息聚合以网内节点的协作互助为基本方式,解决物联网的数据传输问题,通过协作模式补偿传感器节点能力和能量受限的问题。目前,对于信息聚合技术的研究从技术手段上来看可分为两个阵营:空间策略的信息聚合和时间策略的信息聚合。

    物联网中边传输边处理的总体信息聚合策略决定了网络层路由“以数据为中心”的特点,如何选择适合信息处理的最佳传输路径,数据流相遇时是否应该进行融合处理,不同的拓扑结构中如何选择最优聚合点,是数据聚集的空间策略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显而易见,数据聚集的空间策略与网络的拓扑结构、数据传输路径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基于层次的分簇网络是一种适合于网内信息处理的网络结构,在分簇结构的路由协议中,簇首节点则是理想的数据聚合点,所有的簇内节点都会将本地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簇首节点。而且簇成员节点因为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相关性比较大,数据冗余度相对较高,适宜在簇内进行数据处理以消除冗余。另一种数据收集方法是采用树状的网络结构,以数据融合相关参数为路由启发,生成最优化路由,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数据融合。提出一种以邻居节点之间的数据相关度为选路标准,便于相关度较高的节点进行数据合并压缩,降低传输能量消耗的路由算法。对大数据量的感知信息在路由过程中的融合处理考虑了融合代价问题,即融合处理和直接转发在能量上的权衡,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优化的聚合点和聚合条件做出详细的决策依据。
12

 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 联系编辑 分享到:网易新浪腾讯人人开心网豆瓣MSN


最新评论(加载最新评论):


上一篇:高频电子标签干扰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智能自我血糖监测仪器设计


相关文章:


关键字搜索:


新闻中心:智能电网[253篇]  物联网[3853篇]  信息聚合[0篇]  

成功应用:智能电网[0篇]  物联网[43篇]  信息聚合[0篇]  

解决方案:智能电网[3篇]  物联网[66篇]  信息聚合[0篇]  


图片文章:

热点专题